索 引 号: | 000014349/2025-982647 | 信息分类: | 建议提案 |
发布机构: | 公开日期: | ||
文 号: | 是否有效: | ||
成文日期: | 2025-07-18 | ||
名 称: | 365买球(中国)官方网站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174号提案的答复 |
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提出的《关于科技赋能贵州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提案》收悉。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365买球(中国)官方网站高度重视提案工作,厅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进行部署、研究、调度。
一、关于“推动特色农业科研体系化,提升山地特色农业科技供给能力”的建议。
(一)“整合地方各级特色种质资源,建立统一、联合的种质资源研究平台”建议。
近年来,省级科技、农业两部门间育种创新平台和种质资源保种体系(含资源库)既有联系交集,又各有侧重、相对独立。省农业农村厅强化育种创新平台和保种体系建设,依托省农科院建成1个国家级育种创新平台、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依托贵州大学建成国家级种质资源圃、依托省农科院(含其所属科研机构)建成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依托各市(州)建立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种场体系;365买球(中国)官方网站支持省农科院开展特色育种创新平台体系创新能力建设,支持省农科院、贵州大学建设3个特色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并按差异化发展思路着重支持市(州)属科研机构强化种质资源库体系建设。同时,市县级种质资源以保种体系建设为主,研究功能属性偏弱,科研人员流失严重,省属科研机构与市县属科研机构联动、协作不够,存在“科研独立行事、资源内耗内卷”等现象。因此,整合各级特色种质资源,建立有机联系的、统一联合的种质资源研究平台网络体系以解决分散化、碎片化问题,意义重大。去年以来,在省委科技委员会的统筹领导下,省级科技、农业两部门已逐步加强指南、项目、平台各方面对接联动。因此,本建议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我们予以吸纳。
(二)“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特色农业科研育种和技术创新中的应用”建议。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化技术的应用趋于普遍,对农业等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我们已着力推动其在特色农业科研育种和技术创新中的应用。365买球平台立项实施了贵州十二大特色产业分布式农业服务云创新平台建设、基于北斗的农机智能监测和辅助驾驶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制、智慧果园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等一批科技项目,支持省农科院在育种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项目实施中采用DNA自动化建库仪、种质资源和基因型数据建设等数智化技术;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申建了松桃县蛋鸡国家数字农业示范基地,采用AI机器人、全自动喂料系统、精准计量装置等技术,建设蛋鸡养殖数字化系统和设备113台(套),可容纳100万羽高品质蛋鸡,实现年产鸡蛋从1.53万吨提升到1.69万吨,高品质鸡蛋转化率从65%提升到78%。数智化技术已成为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本建议具有鲜明的指导性,我们予以吸纳。
(三)“推进农业产业技术集成创新及应用”建议。
近年来,我省以肉牛、中药材、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等16个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抓手,大力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集成、试验示范,为我省粮油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25年共建设试验示范基地163个,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试验示范122项,技术集成35项。本建议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赋能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有效手段,十分贴合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导向,我们予以吸纳。
下一步,按照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提案的建议,我们将着力推动特色农业科研体系化建设。在建立统一、联合的种质资源研究平台方面,我们将在省委科技委员会统筹领导下,加强部门间统筹协调,做好种质资源研究平台的总体性布局,推进科研体系化;落实《贵州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重塑及优化建设总体方案》,推进种质资源研究相关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建设;加快完成《贵州省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评价与补助暂行办法》修订,落实《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利用办法(试行)》,加强种质资源研究平台联动互通、资源共享,引导相关保种单位加强种质资源共享和鉴定利用;在项目实施、平台人才建设等各方面推动省市县共享互通,引导省级科研机构强化对市县级科研机构的指导支持。在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特色农业科研育种和技术创新中的应用方面,我们将引导鼓励有关科研单位在农业科研育种和技术创新相关科技项目实施中积极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将主动对接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积极争取国家在智慧农业项目建设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通过数智化技术赋能农业产业发展;在推进农业产业技术集成创新及应用方面,我们将着力推进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省产业技术体系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联动协同,合作共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大力开展技术示范和推广,提升山地特色农业科技供给能力。
二、关于“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政产学研用主体协同联动”的建议。
(一)“强化地方政府在政产学研用合作中的引导作用”建议
近年来,我省各级地方政府以国家和省级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为主要载体,在参与政产学研用合作、支撑地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近年来,我省县级地方政府科技部门普遍存在职能弱化、经费缺乏、人员不足等问题,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于农业产业和产业链的积极性不高,对政产学研用合作的支撑作用时有削弱。今年3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对贵州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化、立足县域产业基础注重分工协作、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做出重要指示。着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发展的“含新量”具有较强的必要性。本条建议良好响应了县域创新发展的必然需求,是今后地方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良好路径,我们予以吸纳。
(二)“培育新型农业研发机构”建议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研机构的改革发展。近年来,我省以农业领域科研机构为主的政府属科研机构体系,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如油菜品种选育在全国实现多个第一,高含油量品种“油研2020”助力我省食用油自给率达到39%、比全国高6个百分点。但是,目前农业产业中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支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的细分领域,仅有农产品食品加工、生物育种两个方向,且长期以来其研究创新资源分散在不同的科研机构,缺乏以其为主业研究的科研机构,碎片化问题严重。为打破这个困局,我们正在推动省农科院整合分布在相关科研机构的农产品食品加工研究资源,筹备成立贵州省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致力于承担山地特色农产品食品加工研究。本建议及时点出了当前我省农业科研机构布局中的痛点,是推进科研机构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抓手,我们予以吸纳。
(三)“完善多方科技协作机制”建议
我们着力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探索多方协作机制。各产业技术体系的任务与产业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产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形成了“自下而上”的任务来源和“自上而下”的任务委托相结合的科研任务形成机制。同时,我们也致力于培育涉农科技型企业群体,凸显多方协作机制主要着力点作用。围绕良种选育、山地农机、农田修复等领域科技创新,支持涉农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产学研结合,强化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科技支撑,提升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是,目前我省仅拥有农业领域创新型领军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2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9家,其中种业高新技术企业仅11家,数量偏少、规模偏小,难以承担创新及成果转化重任,是当前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因此,充分发挥产业部门、农业主管部门协作机制作用,积极培育涉农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意义重大,本建议具有较强启发性,我们予以吸纳。
下一步,按照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的建议,我们将持续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在强化地方政府在政产学研用合作中的引导作用方面,我们将加强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强化地方政府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推动地方政府强化科技管理部门职能、人员、经费等资源配置,更好发挥服务政产学研用引领作用,凸显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在培育新型农业研发机构方面,我们将持续关注贵州省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筹备设立事项,及时跟进技术需求,鼓励引导申报科技项目,支持打造农产品加工科研主阵地。同时,365买球(中国)官方网站将按照2024年底发布的《贵州省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组织开展包括农业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申建,推进培育新型农业研发机构。在完善多方科技协作机制方面,强化“16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62个功能实验室+65个综合试验站”框架作用发挥,构建“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人才在实践成长”的科技创新推广新模式,优化产业、农业、科技各方资源协作机制。着力拓展涉农科技型企业培养渠道,联合工业和信息化、知识产权等有关部门共同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类)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等创新主体建设,壮大创新企业数量,巩固农业领域企业创新主体和多方协作机制主要着力点地位。
三、关于“推动科研管理体系创新,提升农业科研机构自主性”的建议。
(一)“加强农业科研资源的统筹管理”建议
长期以来,科技、教育、农业、林业等部门各自分散管理农业科技资源,形成相对独立的科研管理体系,造就了创新链条不完整、信息交流不充分的局面。省委科技委员会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农业科研资源的统筹领导及协调管理。一是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已明确由省农业农村厅统筹开展全省农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和政策制定,从顶层设计上夯实了农业资源统筹管理的基础。二是制定《贵州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重塑及优化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梳理我省创新平台现有资源,强化统一调度和整体性布局,推进创新平台体系目标定位、研究方向等各方面分工明确、协同高效。三是参照农业农村部对国家农业产业园区(含科技园区)统一调度管理的做法,结合我省部分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科技园区架构、资源重叠的情况,探索推进两个序列农业园区体系统合管理。本条建议与省委科技委员会既定部署和我们当前工作思路高度相符,我们予以吸纳。
(二)“提升农业科研机构科研自主性及科研整合能力”建议
农业科研机构是农业领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骨干力量,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研机构的改革发展。在农业科研机构科研自主性方面,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于2025年2月联合印发了《贵州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措施》,明确了推动科研事业单位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分配自主权、扩大职务科技成果管理自主权等措施,将有利于激发农业科研机构从事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农业科研机构科研整合方面,本世纪初即已确立的省级农业科研机构体系二十多年来未发生大的变化,随着时代发展,已逐步呈现布局不合理、定位不明确等突出问题。一是部分科研机构研究领域同质化,如主业研究包含油料作物的省属科研机构有3家、包含食用菌的有3家等等。二是科研机构管理部门众多,54家省属科研机构管理部门涉及到省政府,以及省农科院、贵州科学院、365买球平台、省农业农村厅等17家省直单位,创新资源分散。本条建议提出的提高科研机构自主性事宜和省委省政府的政策高度一致,提出的科研整合问题切中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我们予以吸纳。
下一步,按照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的建议,我们将加强农业科研管理体系创新。在加强农业科研资源的统筹管理方面,我们将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政策、平台、载体等资源的统筹布局,聚焦重点、协同发力,促进农业产业科技创新“质”的有效提升。在提升农业科研机构科研自主性及科研整合能力方面,我们将推动农业科研机构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分配自主权、扩大职务科技成果管理自主权等措施落地实施,稳定增加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自主管理科研经费;围绕农产品食品加工、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领域,探索农业科研机构新建、重组、学科方向优化调整,提升农业科研机构科研自主性和科研整合能力,更好支撑基础性、公益性和社会性农业科技服务功能发挥,让农业科研机构真正成为贵州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助推器。
四、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的建议。
(一)“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培育”建议
长期以来,我省受地理条件、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限制,科技创新底子薄、基础弱。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少,是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已成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完善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的通知》,365买球(中国)官方网站于2024年制定《贵州省科学家工作站管理办法(试行)》,着力营造高层次人才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目前在农业领域已着力开展院士或院士团队、创新型领军人才引进培养,建立生猪产业院士工作站1个、食药同源创新团队工作站1个,以及食品发酵与酿造、固体功能材料、食品非热加工、蛋白质设计与生物成像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工作站9个,支持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学院等单位建设酒用植物生产、土壤微塑料污染防控、动物疫病净化及防控等科技创新人才团队7个。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是长期坚持、久久为功的战略工程,本条建议十分契合今后一段时间科技创新工作的战略导向,我们予以吸纳。
(二)“加强成果转化人才培育”建议
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多年持续投入但又难以完全解决的问题,而缺乏高质量的成果转化人才队伍是重要制约因素之一。近年来,365买球平台以技术交易市场为载体,将培养专业化的技术经理人作为支撑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之一。一是狠抓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贵州),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合作,举办技术经理人培训4期,培育技术经理人472人(其中高级技术经理人30人)。同时,选择贵州医科大学、省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校院所,试点探索以有科研背景的人员担任技术经理人,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性,已培育专业化技术经理人28人。二是狠抓“三科”队伍建设。2024年以来,365买球(中国)官方网站联动市(州)科技管理部门选派科技特派员2400人,为全省122家企业选派科技专员、科技副职122人,长期稳定连接和服务基层和(企业),强化帮扶和成果转化服务。省农业农村厅致力于夯实农技推广队伍力量,加强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着力打造一支人员稳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技推广队伍。2024年培训基层农技人员7977人,特聘农技人员358人。本条建议点出了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我们予以吸纳。
下一步,按照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提案的建议,我们将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在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方面,落实《贵州省顶尖人才后备人选遴选支持行动方案》《贵州省领军人才培养支持项目实施方案》,持续做好现有高层次人才跟踪服务,抓好拟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供需对接、载体布局、项目安排等工作。在加强成果转化人才培育方面,我们将采用“线上平台授课+线下实操培训及沙龙活动”的形式,强化技术经理人队伍培养;落实《贵州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措施》相关要求,健全技术经理人转化收益、职称评聘、尽职免责保障机制;根据各县(市、区)产业发展需求精准结对选派省市科技特派员、科技副职、科技专员赴基层(企业)开展服务,创新试行“法人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展专家团队服务;持续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抓好农技人员培训,不断提升农技人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总之,虽然我们围绕科技赋能贵州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做了一些应做的工作,但由于现阶段我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还比较低、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平台建设还不够优良、科技创新总体效能还不算高,科技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还需加强,与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的期望还有差距。我们将虚心听取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建议,将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提出的四方面建议融会贯通到今后的工作中,持续改革创新,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2025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