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原国家科委启动了“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和综合评价”,每年发布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反映了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的变动特征和发展态势,以其公开性、规范性、可比较的特点逐渐确立起在众多监测和评价报告中的权威地位。从2015年起,正式纳入国家创新调查系列报告中,并更名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其监测结果由“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变更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
一、总体情况分析
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由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5个一级指标(要素指数)、12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组成,采用指数法对各级指标进行加权综合。
根据《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1》显示,贵州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为49.05%,居全国第25位,均较上年提升2位,创历史新高,在西南六省(市)居第3位。
图1全国各地区2021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排序图
二、贵州的优势指标分析
1.科技创新财力投入增长迅速
科技活动财力投入是科技创新评价最为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贵州科技创新财力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技活动财力投入指数快速提升,与2015年相比,提高了10.30个百分点(图2),位次上升至全国第21位,比2015年提升了4位。
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快速增长是科技活动财力投入提升的主要原因。2019年,贵州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达到144.68亿元,约为2015年的2.32倍,比2015年实际增长了109.27%(已扣除价格因素,下同);研发投入强度在2019年达到0.86%,为2015年的1.45倍,由2015年的第27位上升至第25位;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位次快速提升,由第25位上升至第16位;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在2019年达到114.13亿元,规模排在全国第14位,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比2015年提高了0.43个百分点,排在全国第15位。
图2 科技活动财力投入指数
2.科技创新产出不断提升
贵州科技活动产出指数比2015年提高了28.20个百分点,除广西外,增幅高于其他相邻地区。位次由2015年的第28位上升至第22位(图3)。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是反映科技活动产出的重要指标。贵州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由2015年第23位上升至第17位;技术市场技术成交额是衡量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指标。贵州输出技术成交额比2015年实际增长688.72%;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位次由2015年第24位上升至第18位,位次提升快于相邻地区。
图3 科技活动产出指数
3.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
“十三五”以来,贵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为总目标,把大生态作为全省的三大战略行动之一,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占据着一定优势。环境质量指数排在全国第5位。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比重达到96.16%,比2015年提高了2.57个百分点。
图4 环境质量指数
三、短板指标分析
我省的短板主要集中在科技活动人力投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其中,2项指标居全国31位,分别是万人大专以上学历、劳动生产率;2项指标居全国30位,分别是十万人博士毕业生数、高技术劳动生产率;5项指标居全国29位,分别是十万人创新中介从业人数、十万人累计孵化企业数、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比、万人R&D研究人员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比。
1.科技活动产出相关指标。万人科技论文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万元生产总值技术国际收入4项指标(权重17.6%),均排20位以后,对整体排位影响较大。
2.科技活动财力投入相关指标。R&D投入强度、企业R&D经费支出、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比、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占比4项指标权重占17.5%,其中前两项指标权重达11.38%,排位长期在20位左右,成为影响我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指标。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关指标。劳动生产率、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综合能耗产出率4项指标权重占12.25%,长期居25位以后,其中劳动生产率指标自2006年起均排31位。
4.人力资源相关指标。涉及的万人R&D人员数、万人R&D研究人员数、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企业R&D研究人员4项指标权重占12.6%,其中前3项指标均排25位以后。科技活动人力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我省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5.高技术产业相关指标。涉及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高技术劳动生产率、高技术产业利润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均排20位以后,五项指标权重占10.5%,成为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的短板指标。
6.排全国末位的其他指标。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劳动生产率、十万人博士毕业生数、高技术劳动生产率长期居全国30-31位,四项指标权重占11%,成为制约我省科技创新发展的最大短板。